余华《活着》第四章读后感:命运的碾压与人性的韧性137


余华的《活着》并非一部以情节跌宕起伏取胜的小说,它的力量在于其不动声色的叙述下,对命运无情碾压与人性顽强韧性的深刻刻画。第四章,福贵从阔绰的富家少爷沦为一贫如洗的赤贫农民,这一转变并非偶然,而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命运的重锤,它敲碎了福贵的旧世界,也同时奠定了他日后苦难人生的基调。这一章的阅读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它不仅仅是对情节的解读,更是对人生、命运以及人性的深层次思考。

第四章以福贵的赌博成瘾开始,他将家产输得精光,这看似是个人行为的失误,实则暗含着更深层次的社会隐喻。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,社会秩序的崩塌和个人命运的脆弱相互交织。福贵挥金如土的习惯,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旧社会地主阶级的骄奢淫逸,而他一夜之间倾家荡产,则预示着旧秩序的彻底崩塌,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时代变革将彻底改变他的命运轨迹。 这并非简单的因果报应,而是时代洪流裹挟下的个体无力感。福贵的赌博,与其说是他个人的败家行为,不如说是时代巨变的缩影,他成为了时代巨轮下被碾压的无数个体之一。

紧接着,家道中落的福贵被迫离开他熟悉的环境,开始了他漫长的劳作生涯。他经历了战争的残酷,亲眼目睹了死亡的冰冷。 这段经历并非简单的战争描写,而是对人性在极端环境下展现的复杂性的刻画。福贵在逃难的路上,经历了饥饿、恐惧、死亡,但他没有被压垮,他依然保有对生活的渴望,对亲人的责任。 他从一个衣食无忧的富家子弟,变成一个饱经风霜的劳苦大众,这巨大的转变,磨练了他的意志,也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价值。

第四章中,父亲的去世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父亲的死,并非简单的生理死亡,更是福贵精神世界的一次巨大冲击。父亲代表着福贵过去的生活,代表着他的旧世界。父亲的死,标志着福贵彻底告别过去,开始了他真正意义上的苦难人生。 这部分描写非常克制,没有过多的渲染悲伤的情绪,却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悲凉,一种无力对抗命运的无奈。 父亲的死,也预示着福贵未来将面临更多失去亲人的痛苦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尽管遭遇了如此巨大的打击,福贵却并没有被命运击垮。他依然坚强地活着,为家人奔波劳碌。他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,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活着”的意义。 这并非简单的坚强,而是对生命的一种执着,一种对希望的坚持。 在经历了丧父之痛后,他并没有沉沦,而是继续前行,这正是余华想要表达的人性韧性。

从文学技巧的角度来看,第四章的描写手法非常精妙。余华采用了一种平铺直叙的方式,没有过多的修辞和描写,却能够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时代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。 他用简洁的语言,勾勒出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,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。 这种克制的叙事风格,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,让人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人性的伟大。

总而言之,第四章是《活着》小说中至关重要的一章。它通过福贵命运的巨变,展现了时代变革对个体命运的冲击,也展现了人性在苦难面前的韧性与坚强。福贵的经历并非个例,它代表着那个时代无数个体命运的缩影。 通过阅读这一章,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物的悲欢离合,更可以对人生、命运以及人性的意义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。 余华的笔触,轻描淡写却直击人心,让人久久不能平静,这正是《活着》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。

读完第四章,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小说标题的含义。 “活着”不仅仅是生理上的生存,更是精神上的坚守。 福贵在经历了无数的苦难之后,依然选择活着,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,对希望的执着,是对人性的坚守。 他的活着,不仅仅是为了他自己,更是为了他的家人,为了他心中那份对生活的热爱。 这正是《活着》这部小说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,我们很容易被物质所裹挟,被压力所压垮。 而《活着》第四章所展现的,正是面对困境时,我们应该保持的韧性与坚强。 福贵的故事,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故事,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警示和激励。 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,在反思中成长,在成长中更加珍惜当下,更加热爱生活。

2025-05-21


上一篇:深度解读:如何撰写一篇引人入胜的读书心得

下一篇:细读史卷:中国古代史学的精髓与反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