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学生读《呐喊》有感:在呐喊中寻找自我与时代329


鲁迅先生的《呐喊》并非轻松的阅读,它像一块沉重的石头,压在读者的心头,引发阵阵思考。作为一名初中生,初读《狂人日记》、《孔乙己》、《药》等篇章,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故事本身的悲凉,更是对社会现实、人性弱点以及自我身份的深刻叩问。这并非一部简单的讲述故事的书,而是一面镜子,照见时代伤痕,也照见我们自身。

《狂人日记》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尖锐的笔触,震撼了我的心灵。狂人那异样的眼光,看到的并非是正常人眼中的世界,而是充满吃人礼教的社会现实。他所看到的“吃人”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食人,而是指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吞噬与戕害。这种“吃人”的社会氛围,如同无形的枷锁,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。狂人的呐喊,是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尖锐的批判,也是对我们当下社会的一种警示:我们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,被一些陈规陋习所束缚,成为“吃人”的帮凶或受害者?

孔乙己的形象更是让我久久难以忘怀。他是一个迂腐、可怜、可悲的人物。他坚持着自己那毫无用处的“读书人”身份,却在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下,找不到自己的位置,最终走向悲惨的结局。孔乙己的悲剧,并非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,而是那个时代无数知识分子共同的悲剧。他的落魄,他的无奈,他的挣扎,都让我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无力和绝望。这让我思考,在当今社会,我们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,该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,不被社会裹挟,不被时代所遗忘。

《药》这篇小说则以其悲凉的氛围和深刻的主题,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。华老栓对儿子的爱是那样真挚而盲目,他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好儿子的病,这种迷信和愚昧,正是那个时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。夏瑜的牺牲是悲壮的,他为革命献出了生命,却未能得到世人的理解和尊重。他的死,如同秋风中的落叶,无声地飘落,却又在读者心中留下深深的震撼。这篇小说,让我思考信仰与现实的冲突,以及个人与时代的联系。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,我们可能会面临许多困难和挫折,但我们不能放弃对真理的追求,不能被迷信和愚昧所蒙蔽。

除了这三篇,其他的篇章如《阿Q正传》、《故乡》、《祝福》等,也都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,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阿Q的精神胜利法,虽然滑稽可笑,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麻木和无奈。闰土的形象变化,则让我感受到时代的变迁以及人性的复杂性。祥林嫂的悲惨遭遇,更是让我对封建社会的压迫和女性的悲惨命运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
读完《呐喊》,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灵魂的洗礼。鲁迅先生的文字,犀利而深刻,他用自己的笔,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,批判了社会的黑暗,也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同情。他的作品,不仅是文学作品,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,对人生意义的不断追寻。作为一名初中生,我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《呐喊》中所有深奥的含义,但我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、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。

在阅读《呐喊》的过程中,我不断反思自身。在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挫折时,我该如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,如何面对现实的挑战?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,我该如何做到真诚待人,不落入人性的陷阱?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的笔触,为我们指明了方向,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和警示。他用自己的呐喊,唤醒人们的良知,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,去争取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。

《呐喊》并非易读之作,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,用脑去思考。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社会教科书,一部人生指南。通过阅读《呐喊》,我不仅提升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,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对社会、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让我在呐喊中寻找自我,在呐喊中探索时代,在呐喊中找到前行的方向。

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,我会继续研读鲁迅先生的作品,努力学习他的精神,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他的思想,为建设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我相信,《呐喊》的思想和精神,将会伴随我一生,指引我不断前进。

最后,我想说,《呐喊》不仅仅是一本初中生可以读的书,它是一本值得所有人一生反复阅读的经典之作。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,带给我们不同的感悟和启示。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懂《呐喊》,感受鲁迅先生那颗为人民呐喊的心。

2025-05-09


上一篇:李白《蜀道难》读后感:雄奇险峻与浪漫主义的交响

下一篇:老舍笔下的成都:温情、幽默与时代的缩影——《可爱的成都》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