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中生读《我与地坛》有感:在残缺中寻找生命之光181


史铁生先生的《我与地坛》,并非一篇轻松易读的散文,它沉重,它深刻,它甚至带着一丝绝望的悲凉。然而,正是这种真实的悲凉,让这篇文章在无数读者的心里激起阵阵涟漪,引发了对生命、对命运、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。作为一名初中生,初读《我与地坛》,我被文中那种直面人生苦痛的勇气所震撼,也为作者在残缺中依然能发现生命之美的境界所深深感动。

文章开篇便直白地写道:“我母亲今年六十岁了,三十多年了,她几乎天天要到地坛去。” 这句话看似平淡,却瞬间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无奈和辛酸的氛围中。三十多年如一日的奔波,是对一个母亲深沉的爱,也是对命运不公的无奈抗争。而“我”——文章的叙述者,一个被疾病缠身,终身与轮椅为伴的年轻人,则将这份无奈和抗争投射到对地坛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中。

地坛,在文中并非只是一个普通的公园,它更像是一个承载着作者生命重量的精神寄托。这里有古老的建筑,有茂盛的树木,有四季更迭的自然景象,更有作者三十多年来与命运抗争的痕迹。作者将地坛比作他生命的一部分,他在这里感受着四季的变幻,体味着生命的轮回,也默默承受着命运给予的苦难。他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地坛的景色,却又将这些景色与他自己的心灵体验紧密相连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挣扎与平静。

文章中多次提到“残疾”这个词,但这并非是作者自我怜悯的借口,而是他直面人生现实的体现。他坦然地面对自己的身体缺陷,不逃避,不抱怨,而是将这份痛苦转化为创作的动力,用文字来表达他对生命和人生的独特感悟。他写道:“我恨不得立即死去,可是我却活下来了,并且活了这么久。” 这句话饱含着无奈,也饱含着坚韧。正是这种直面苦难的勇气,使他的文字充满了力量,也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内心。

然而,《我与地坛》并非仅仅是一篇关于痛苦和无奈的叙述。在文章的字里行间,我更读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意义的执着追求。作者在轮椅上度过了漫长的岁月,但他并没有被命运击垮,反而在与地坛的朝夕相处中,找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。他从自然中汲取力量,从生命的轮回中获得启迪,最终在残缺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完整和宁静。

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“母亲”,母亲的爱是支撑他活下去的动力,也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。母亲的默默付出,母爱的伟大,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得淋漓尽致。这种母爱,超越了世俗的理解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,成为了作者生命中最温暖的光亮。

读罢《我与地坛》,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。相比于作者所经历的苦难,我的生活无疑是幸福的、快乐的。然而,我却常常为一些琐事而烦恼,为一些挫折而气馁。作者在残缺中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这让我深感惭愧。我应该学习他直面人生的态度,学习他从苦难中寻找力量的勇气,学习他热爱生活、珍惜生命的精神。

《我与地坛》教会我,生命并非一帆风顺,人生必然会有挫折和痛苦。重要的是,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,从苦难中汲取经验,在磨砺中不断成长。即使生命有所残缺,我们依然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完整,找到生命的光芒。正如史铁生先生所说:“我必须在生活中找到某种理由,某种值得去做的事,使我的生命不至于全然是虚度。” 这句话也成为了我前进的动力,激励我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努力,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。

作为一名初中生,我的理解或许还不够深刻,但《我与地坛》带给我的震撼和思考,将伴随我人生的成长。我会将它作为一本精神读物,反复阅读,反复思考,不断从中汲取力量,在未来的日子里,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,活出精彩的人生。

最后,我想说,史铁生先生用他的生命和文字,为我们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。他的作品,不仅是一篇散文,更是一部人生的哲理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品读,去细细体会,去从中获得启迪。

2025-05-09


上一篇:《怦然心动》读后感:青春的悸动与成长的蜕变

下一篇:童年社会学:在碎片中窥见时代的缩影——《童年社会学》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