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后感写作:开头与结尾的艺术215


读后感,是对阅读作品后个人感受和思考的总结性表达。一篇优秀的读后感,不仅需要对作品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,更需要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,以吸引读者、升华主题,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。开头是读后感的“门面”,好的开头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,激发其阅读兴趣;而结尾则是读后感的“收官之作”,精彩的结尾能够使读后感余音绕梁,耐人寻味,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本文将从中国文学作品阅读的角度出发,详细探讨读后感开头和结尾的写作技巧。

一、读后感开头的写作技巧

读后感开头如同文章的“引子”,其作用在于引出主题,吸引读者,并奠定文章的基调。常见的开头方式多种多样,我们可以根据所读作品的特点和个人表达风格进行选择。以下几种方式值得借鉴:

1. 开门见山式:这种方式直接点明作品名称及作者,并简洁扼要地概括作品主题或主要内容,例如:“鲁迅先生的《故乡》以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和悲凉的基调,深深触动了我。小说中……” 这种方式简洁明了,适合篇幅较短的读后感。

2. 场景描写式:通过对作品中某个场景或事件的生动描写,引出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,例如:“暮色苍茫,黄土高坡上,一个瘦弱的身影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这便是《平凡的世界》中孙少安的形象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营造氛围,吸引读者进入阅读状态。

3. 设问式:通过提出一个与作品主题相关的问题,引起读者的思考,并以此引出读后感的论述,例如:“什么是真正的英雄?读完《史记》后,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,增强读后感的互动性。

4. 引用式:引用作品中的经典语句或名家对作品的评价,引出自己的观点,例如:“‘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’,这句诗句贯穿了《狂人日记》的始终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读后感的学术性,并体现读者的阅读深度。

5. 对比式:将作品与其他作品或现实生活进行对比,突出作品的特点和意义,例如:“相比于《红楼梦》中纸醉金迷的贵族生活,《水浒传》则展现了底层人民的反抗精神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使读后感更有层次感,更有说服力。

在选择开头方式时,需要注意的是,开头要简洁明了,避免冗长乏味的叙述;同时要避免空洞的套话和泛泛而谈,要体现出个人的独特见解和思考。

二、读后感结尾的写作技巧

读后感结尾的作用在于总结全文,升华主题,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好的结尾能够使读后感前后呼应,完整流畅,并具有较强的感染力。常见的结尾方式有:

1. 总结概括式:对作品的主要内容、主题思想和个人感受进行总结,例如:“总而言之,《红楼梦》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,它不仅展现了封建社会家族的兴衰史,更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世态的炎凉……” 这种方式简洁明了,适合篇幅较长的读后感。

2. 升华主题式:将作品的主题思想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,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,例如:“《活着》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感动,更是对生命的反思。在残酷的现实面前,我们应该如何坚强地活着,如何去追求生命的意义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使读后感更有深度和意义。

3. 展望未来式:对未来进行展望,表达对作品的持续思考和感悟,例如:“读完《呐喊》,我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笔下那些绝望与希望交织的形象,这将激励我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挑战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增强读后感的感染力,并留下思考的空间。

4. 回环式:与开头形成呼应,使读后感结构完整,例如:“开头提到的……” 这种方式能够使读后感更具艺术性,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。

5. 含蓄式:不直接点明主题,而是通过含蓄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读者的感受和思考,例如:“秋风瑟瑟,落叶飘零,仿佛在诉说着《边城》中那段凄美的爱情故事……” 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写作功底,能够提升读后感的艺术性。

在选择结尾方式时,需要注意的是,结尾要简洁有力,避免拖泥带水;同时要避免空洞的结语和生硬的总结,要使结尾与全文融为一体,自然流畅。

三、开头与结尾的协调统一

读后感的开头和结尾并非孤立存在,它们之间需要相互呼应,协调统一。好的开头能够为结尾做好铺垫,好的结尾能够对开头进行升华。例如,如果开头采用设问式,结尾则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;如果开头采用场景描写式,结尾则可以对场景进行回顾和总结。 只有做到开头与结尾的协调统一,才能使读后感浑然一体,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。

总之,写好读后感,开头和结尾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环节。只有掌握了相应的技巧,并根据作品的特点和个人表达风格进行灵活运用,才能写出精彩的读后感,更好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思考,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写作能力。 在阅读中国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作品时,更要注重对作品内涵的挖掘和对作者思想的理解,才能写出有深度、有见地的读后感。

2025-05-07


上一篇:美育云端:一场超越时空的审美启蒙——《美育云端课堂》观后感

下一篇:高中生视角:解读当代青春文学的迷茫与成长——多部小说读后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