余华《活着》读后感:在苦难中坚守生命之歌205


余华的《活着》并非一部轻松的阅读体验,它以残酷的现实主义笔触,描绘了一个普通中国农民福贵波澜壮阔却又悲惨的一生。从纨绔子弟到家破人亡,从富裕安康到一贫如洗,福贵经历了时代巨变的冲击,也承受了人世间几乎所有的苦难。读罢全书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,那不是简单的悲伤,而是一种对生命韧性,对人与命运抗争的深刻思考。

小说以福贵的视角展开,叙述了他人生中接踵而来的不幸:嗜赌成性,输光家产;父亲病逝,母亲悲伤过度而亡;妻子家珍历经磨难,含辛茹苦地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;女儿凤霞因难产而死,女婿二喜也因意外离世;儿子有庆因输血感染而亡;就连孙子苦根也因病夭折。福贵失去了所有至亲至爱之人,最终只剩下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。这种层层递进的悲剧冲突,如同命运的重锤,一次次地击打着福贵,也击打着读者的内心。

然而,在如此沉重的苦难之下,《活着》却并非一部绝望的控诉。余华并没有渲染悲情,而是以平静克制的语言,展现了福贵顽强的生命力。福贵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活的执着,一种对生命的热爱。他经历了无数的打击,但他从未放弃生的希望,他始终默默地承受着一切,并顽强地活下去。即使面对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,他也没有被命运击垮,他依然默默地耕作,默默地活着,为了活着而活着。

这种“活着”的意义,超越了简单的生存,而是一种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。福贵的人生经历,恰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“吃苦耐劳”、“坚忍不拔”的精神。他并非一个英雄人物,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,但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坚韧和毅力,却比任何英雄主义都更加令人震撼。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“活着”的意义,即使生活再苦,也要顽强地活下去,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,也是对命运的抗争。

小说中,福贵对家珍的感情,是支撑他活下去的重要力量。家珍是福贵生命中一抹温暖的阳光,她默默地承受着一切,用自己的爱去温暖这个破碎的家庭。她没有抱怨,没有怨恨,她只是默默地付出,默默地支持着福贵。这种伟大的母爱和妻子的爱,是福贵能够坚持活下去的精神支柱。

此外,《活着》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。从旧社会到新中国,从土地改革到文化大革命,小说中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,也展现了普通人在时代巨变中的命运沉浮。福贵的人生经历,是那个时代众多普通人的缩影,他们的命运被时代裹挟着,经历着各种苦难和磨难。然而,他们却始终保持着一种对生活的热爱,一种对生命的执着,这正是中国人民的韧性与坚强。

《活着》的艺术手法也值得称道。余华运用简洁朴实的语言,营造出一种沉郁悲凉的氛围。他巧妙地运用细节描写,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。福贵的经历,虽然悲惨,但却真实可信,它引发读者深刻的思考,让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意义,也让我们对那些在苦难中挣扎求生的人们充满敬意。

总而言之,《活着》是一部值得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作品。它不仅是一部关于苦难与生存的小说,更是一部关于生命意义和人性的探索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我们或许会感到悲伤,会感到沉重,但同时,我们也会被福贵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,被他对生命的热爱所震撼。它让我们明白,活着,不仅仅是为了生存,更是为了体验生命的美好,为了感受人世间的情感,为了坚守心中对希望的执着。

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,我们常常迷失在物质的追求中,忘记了生命本身的意义。读罢《活着》,我们或许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,重新找回对生命的敬畏,并更加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。这,或许才是《活着》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。

最后,值得一提的是,小说中对老牛的描写也颇具象征意义。老牛默默地陪伴着福贵,见证了他一生的悲欢离合。它象征着一种朴实无华的生命力,也象征着福贵在苦难中始终保持的韧性和坚强。老牛的离去,也象征着福贵人生的最终归宿,一种孤独却又坦然面对的结局。

因此,阅读《活着》并非仅仅是阅读一个故事,而是一次对生命、对人生、对命运的深度思考。它促使我们去思考生命的价值,去珍惜身边的人和事,去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。在苦难面前,我们该如何选择?如何在绝望中找到希望?《活着》给了我们一个沉重的,却又充满力量的答案:活着,就是最大的意义。

2025-05-07


上一篇:走出象牙塔:反思与实践——《走出象牙塔》读后感

下一篇:《走月亮》课文读后感:童真、自然与乡愁的交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