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十年风雨路,激动依旧——重读《激动》有感124


三十年前,我初读路遥的《人生》,那时的我,还是个懵懂少年,对人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课本和简单的社会经验之上。如今,三十年弹指一挥间,我再次翻开这部小说,却发现它所带来的震撼与感动,依然如同初读时那般强烈,甚至更胜以往。这三十年,是我自身人生的三十年,也是中国社会巨变的三十年,而《人生》这部小说,如同一面镜子,映照着我个人成长历程的点点滴滴,也折射出这个时代波澜壮阔的历史变迁。

初读《人生》时,我被高加林的命运所吸引。他是一个农村青年,怀揣着对城市生活的憧憬,渴望改变自身的命运。他经历了爱情的挫折、理想的破灭、现实的打击,最终选择回到农村,重新开始。那时的我,或许更多地关注的是高加林的个人命运,同情他的遭遇,为他的挣扎而感到惋惜。我理解他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,也理解他面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。

然而,三十年后的重读,我的视角发生了变化。我已经不再仅仅停留在对人物命运的简单同情上,而是开始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。路遥以细腻的笔触,描绘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,展现了人们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新生活时的迷茫、困惑和努力。高加林的经历,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悲欢离合,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农村青年共同经历的缩影。

小说中,高加林的爱情悲剧,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纠葛,而是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。他与巧珍的爱情,是传统农村与现代都市观念的碰撞;他与黄亚萍的爱情,则是理想与现实的冲突。这些爱情的失败,并非偶然,而是那个时代社会转型时期必然出现的矛盾与冲突的体现。路遥并没有对这些矛盾进行简单的褒贬,而是以客观、冷静的态度,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。

三十年来,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,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。然而,小说中所反映的一些社会问题,至今仍然值得我们深思。例如,城乡差距、社会公平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,这些问题,不仅在三十年前是挑战,在今天仍然是我们需要努力解决的课题。

重读《人生》,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路遥的创作意图。他并非简单的讲述一个农村青年的故事,而是通过高加林的命运,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变迁,以及人们在面对变革时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和精神状态。小说中,蕴含着作者对人生、对社会、对人性的深刻思考。

高加林最终回到了农村,并非意味着放弃理想,而是选择了一种更贴近现实的生存方式。他选择脚踏实地,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。这种选择,并非妥协,而是成熟与担当的体现。他最终明白了,人生的价值,不在于追求虚无缥缈的幻想,而在于脚踏实地,为社会做出贡献。

三十年过去了,我的人生阅历也更加丰富,对人生的理解也更加深刻。重读《人生》,我仿佛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影子,看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。小说中所展现的人性光辉与社会现实的残酷,依然能够震撼我的心灵。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,更是一部时代的史诗,一部值得我们反复咀嚼、反复思考的经典之作。

《人生》的感动,并非源于简单的故事情节,而是源于小说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性的光辉。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,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气与坚韧,看到了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巨大变化。这些,都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思考的。

三十年后再次阅读《人生》,我依然被深深地打动。这种感动,不仅仅是对小说本身的欣赏,更是对时代、对人生、对自身的深刻反思。这部小说,将永远伴随着我的成长,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
路遥的精神,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传承。他用他的一生,书写了一部充满激情和力量的文学作品,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。而这三十年的激动,也正是我们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诠释。

最后,我想说的是,三十年后的今天,重读《人生》,我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激荡人心的力量,依然能够体会到作者对人生、对社会的深刻思考。这三十年,我不仅见证了中国的巨变,也见证了自己人生的成长和蜕变。而《人生》这部小说,将永远陪伴我前行,指引我不断探索人生的真谛。

2025-05-07


上一篇:龙抬头日感悟:从《二月二,龙抬头》读到中国农耕文明的韧性与希望

下一篇:《诗经卫风氓》读后感:从爱情的幻灭到女性觉醒的呐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