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夜的温情与思考:读《除夕》有感88


除夕,辞旧迎新之际,万家灯火,鞭炮齐鸣,这是中国人心中最盛大的节日。读罢汪曾祺先生的散文《除夕》,我仿佛置身于那温暖祥和的旧时岁末,感受着浓浓的年味,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。

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除夕,是朴实而充满人情味的。文章没有华丽辞藻,却胜在细致入微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流露。他描写了家家户户忙碌的景象:贴春联、挂灯笼、准备年夜饭,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仪式感,也充满了对新年的期盼。他写到母亲忙碌的身影,写到父亲慈祥的笑容,写到兄弟姐妹间的嬉戏打闹,这些平凡的场景,却构成了最动人的除夕画面。 这并非仅仅是过年的热闹,更是家庭的温情,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链接。

作者着重描写了年夜饭的准备过程以及其后的团圆盛宴。这不仅仅是一顿饭,而是一场关于家的仪式。从采购食材的精挑细选,到烹饪过程中细致的火候把握,都体现了对家人的爱与责任。年夜饭的菜肴,更是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,每一盘菜背后,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和故事。 汪曾祺先生用简洁的语言,将这顿丰盛的年夜饭描写的生动形象,读者仿佛也能闻到那扑鼻的香味,感受到那温馨的氛围。 这不仅仅是一顿饭,更是几代人情感的传承,是家庭和谐的象征。

与热闹的年夜饭形成对比的是,文章也描写了除夕夜的静谧时刻。在喧嚣过后,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,听大人讲故事,孩子们欢声笑语。这种安静的时光,更显珍贵。这是一种心灵的休憩,也是对过去一年的总结和对未来一年的展望。 这静谧的时刻,更突显了家庭的温暖与重要,是繁华都市中难得的宁静与和谐。

读罢此文,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旧时除夕的热闹和温馨,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追思和反思。在现代社会,快节奏的生活和物质化的追求,让我们渐渐淡忘了许多传统的习俗和仪式。而汪曾祺先生的散文,则如同一个窗口,让我们窥见过去的美好,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。

文章中,作者并未刻意渲染悲欢离合,却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对故土、对亲人的深情厚谊,以及对逝去岁月的淡淡的怀念。这种淡淡的忧伤,更增添了文章的感染力。 这种淡淡的怀旧情愫,让我们在体会热闹的同时,也体会到时间的流逝,感受到人世间的变迁,从而更加珍惜当下,更加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。

现代的除夕,或许少了些许旧时那份淳朴与宁静,多了些许喧嚣与浮华。高楼大厦取代了低矮的房屋,电子产品取代了古老的游戏,便捷的交通让远方的亲人更容易团聚,却又让彼此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远了。 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,习惯了在网络世界中寻找慰藉,但我们依然需要停下来,去感受这份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节日,去体会那份浓浓的年味,去珍惜与家人团聚的宝贵时光。

汪曾祺先生的《除夕》,不仅仅是一篇描写节日的散文,更是一部关于家庭、关于传统、关于人生的小说。它让我们在感受年味的同时,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,对人生的感悟。 它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,也反思我们现代的生活方式,思考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,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,留住那份属于我们的珍贵记忆和情感。

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我们或许很难完全复制过去除夕的场景,但我们可以从汪曾祺先生的文字中汲取精神养分,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。我们可以放下手机,放下工作,与家人一起,用心感受节日的氛围,用心体会亲情的温暖。 让除夕夜的温暖,如同汪曾祺先生笔下的那般,在我们的心中长久流淌。

读完《除夕》,我更加珍惜与家人团聚的时光,更加理解了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,也更加明白了,无论时代如何变迁,家和亲情永远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。 这不仅仅是对过去的怀念,更是对未来的期盼,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。

总而言之,《除夕》不仅仅是一篇优秀的散文作品,更是对我们心灵的一次洗礼。它让我们在感受年味的同时,也引发了对传统文化和时代变迁的思考,让我们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,找寻到一份宁静和温暖,找寻到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。 希望在未来的除夕夜,我们都能放下忙碌,与家人团聚,感受这份属于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,体会那份来自心底的温暖与幸福。

2025-08-28


上一篇:《枫林渡》细读: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梭的灵魂

下一篇:鲁迅笔下平凡而伟大的“阿长”:解读《朝花夕拾阿长与〈山海经〉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