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味童年:初中生读《童年》有感305


高尔基的《童年》,并非一部单纯的儿童读物,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苦难与希望的社会缩影,在残酷的现实中,闪烁着人性的光辉。初中阶段重读此书,我感受到的已不再是儿时对故事简单的情节的理解,而是对人性、社会以及成长本身更深刻的思考。

阿廖沙的童年,与其说是童年,不如说是炼狱。外祖父家的生活,充斥着暴力、争吵和压抑。外祖母的慈爱温柔,成为他生命中唯一的慰藉;外祖父的暴虐粗鲁,以及小市民的势利,则构成了他童年挥之不去的阴影。他的父亲早逝,母亲的软弱无力,更让他在家庭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无助。书中对家庭成员性格的刻画入木三分,外祖父的吝啬刻薄,大伯的醉酒好赌,小叔的虚伪狡猾,都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读者眼前,这些负面形象的塑造,并非单纯的恶意丑化,而是对当时社会底层生活现状的真实反映。

然而,《童年》并非一部绝望的悲剧。在残酷的现实中,阿廖沙依然保有一颗善良的心灵,对美好的事物充满向往。外祖母的慈爱,是他精神上的支柱;与小伙伴的嬉戏玩耍,是他生活中短暂的快乐;即使在遭受欺凌和不公正待遇时,他也依然保留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。这种希望,并非盲目的乐观,而是源于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,他看到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并存,并从中汲取力量,继续生活。

书中的一些片段,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。比如,外祖母讲述的那些童话故事,充满了神奇和想象,让幼小的阿廖沙在残酷的现实中找到一丝慰藉;比如,阿廖沙与小伙伴们在街头巷尾嬉戏玩耍的场景,充满了童真和快乐;比如,外祖母去世后,阿廖沙独自一人在黑暗中默默哭泣的情景,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悲伤和无奈。这些细节描写,不仅丰富了故事的情节,更展现了阿廖沙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,也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氛围。

与我儿时阅读时不同的是,如今重读《童年》,我开始思考作品背后的社会背景。高尔基用其细腻的笔触,真实地再现了19世纪末沙俄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。贫困、暴力、压迫,这些都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。阿廖沙的遭遇,并非个例,而是那个时代无数儿童的共同经历。通过阿廖沙的经历,高尔基批判了沙俄社会的黑暗和腐败,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
《童年》中,对人性的刻画并非非黑即白。即使是看似邪恶的人物,也有其复杂的一面。例如,外祖父虽然暴虐,但也有其朴实的一面;大伯虽然好赌,但也有其真诚的一面。这种对人物性格的立体化塑造,使作品更加真实可信,也更具感染力。这体现了高尔基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。他并没有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,而是试图展现人物的复杂性和多面性,从而更深入地探讨人性的本质。

在初中阶段,我们正处于人生的转折点,面临着学习、生活和人际关系的诸多挑战。阅读《童年》,让我对成长有了新的理解。阿廖沙的经历,虽然充满了苦难,但却也教会了他坚强、勇敢和善良。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,我们要学习阿廖沙的乐观精神,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同时,也要学会理解他人,包容他人,用一颗善良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。

高尔基的《童年》不仅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,更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。它不仅反映了沙俄社会的黑暗现实,也展现了人民群众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,阅读《童年》不仅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,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,更重要的是,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,学会在困境中保持乐观,在逆境中不断成长。

读完《童年》,我仿佛再次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。阿廖沙的经历,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对人生有了更清醒的认识。它让我明白,人生并非一帆风顺,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,但只要我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,永不放弃希望,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,创造美好的未来。而这种精神,正是《童年》留给我的最宝贵的财富。

总而言之,《童年》不仅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人生教科书。它教会我们如何面对苦难,如何珍惜美好,如何成长为一个坚强、善良、勇敢的人。在初中这个人生的关键时期,阅读《童年》,无疑是一次深刻而有益的心灵旅程。

2025-08-21


上一篇:细读遗嘱:探寻人生、家族与时代的回响

下一篇:读《草》有感:生命韧性与诗意表达的交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