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后感:秦始皇——功过是非,千秋万代17


读罢司马迁《史记秦始皇本纪》,心中久久不能平静。这位千古一帝,秦始皇嬴政,其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始终饱受争议,是暴君还是雄主,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,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。而我,在细读史料之后,试图从一个更宏观的角度,去解读这位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帝王。

首先,必须承认秦始皇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。他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长达数百年的诸侯混战,统一了中国,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,这对于一个饱经战乱、民不聊生的国家而言,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。他推行郡县制,废除分封制,从根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可能性,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体制,为后世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。这套制度,虽然在后世不断演变,但其核心思想,即中央集权,却一直延续至今,影响深远。

统一文字,是秦始皇的另一项伟大功绩。他下令“书同文”,统一了全国的文字,结束了战国时期文字多样化、互相不通的局面,这对于文化的传播、交流和发展,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。试想一下,如果没有统一的文字,中国的文化传承将会是多么的艰难和曲折。而这统一的文字,也成为了后世中华文化的基石,直到今天,我们仍在使用着简化后的秦代小篆演变而来的汉字。

统一货币和度量衡,也是秦始皇的重要贡献。这三项统一,不仅方便了国家的管理和经济的运行,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市场的繁荣。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,消除了贸易壁垒,打破了地方保护主义,为经济的统一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。这些措施,看似简单,却蕴含着深远的政治智慧和经济眼光。

然而,秦始皇的暴政也是有目共睹的。焚书坑儒,虽然其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,打击异己,维护统治的稳定,但这种做法无疑是极端残酷的,严重扼杀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,阻碍了文化的繁荣,留下了千古骂名。对儒家学说的打压,也使中国文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延缓。

此外,秦始皇在位期间,大兴土木,修建阿房宫、秦始皇陵等庞大的工程,耗费了大量的民力物力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。残酷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,使得民怨沸腾,最终导致了陈胜、吴广起义的爆发,秦朝也因此迅速灭亡。这暴政的根源,固然有秦始皇个人性格的因素,更与当时社会环境和统治方式的局限性密切相关。

秦始皇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,他既是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,又是残暴嗜杀的暴君。他的功绩与过失,都深深地刻在了中国历史的年轮上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“好”或“坏”来评价他,而应该客观地看待他的历史作用,学习他的优点,吸取他的教训。他的功绩在于统一了中国,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,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;他的过失在于残暴统治,加重了人民的负担,扼杀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。他的历史形象,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课题,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。

司马迁在《史记》中对秦始皇的评价相对客观,既肯定了他的功绩,也指出了他的过失,并没有过多的褒贬,而是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。这正是史家应有的态度,也是我们学习历史,评价历史人物应该秉持的原则。 我们要学习秦始皇的远见卓识和开拓进取的精神,同时也要警惕其残暴统治的教训,避免重蹈覆辙。只有这样,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,更好地建设未来。

总而言之,对秦始皇的评价,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褒贬上,而应该从更宏观、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他的一生,去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,以及他所作出的选择。他的功过是非,将会永远成为历史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永恒话题,也将会继续影响着我们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对未来的展望。

千秋功过,自有后人评说。而我们,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,更重要的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,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2025-08-19


上一篇:莫言《生死疲劳》:轮回的宿命与人性的挣扎

下一篇:教师专业发展:从阅读中汲取养分——[教师成长读后感]深度解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