读后感写作:开头与结尾的艺术与技巧117


读后感,是阅读体验的升华,是思想碰撞的火花,更是个人理解与感悟的表达。一篇优秀的读后感,不仅需要对文本内容有准确的把握,更需要在开头和结尾上下功夫,才能使文章首尾呼应,主题鲜明,令人印象深刻。本文将从开头和结尾两个方面,探讨读后感写作的技巧与艺术,帮助读者写出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作品。

一、 开头的艺术:引人入胜,奠定基调

读后感开头如同文章的“门面”,它决定了读者是否愿意继续读下去。一个精彩的开头,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眼球,激发其阅读兴趣,并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调。常见的开头方式包括以下几种:

1. 开门见山式:直接点明书名、作者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。这种方式简洁明了,适合篇幅较短的读后感,例如:“读完余华的《活着》,我久久不能平静。小说中人物的悲惨命运,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人性的韧性和生命的无奈。” 这种开头直接点明主题,迅速进入正题。

2. 背景铺垫式:从与作品相关的社会现象、历史背景或个人经历入手,引出对作品的阅读和思考。例如,可以从社会现实中某种普遍现象入手,引出对作品相关主题的探讨。例如,“近年来,社会上对‘躺平’现象的讨论甚嚣尘上,读罢鲁迅先生的《呐喊》,我似乎对这种现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……” 这种开头能够为读后感增添深度和广度。

3. 设问式:以疑问句开头,引发读者思考,并为接下来的论述作铺垫。例如,“《红楼梦》中贾宝玉的爱情悲剧究竟是命运使然,还是性格使然?读完这部巨著后,我有了自己的思考……” 这种开头能够激发读者的思考欲望。

4. 引用式:引用书中精彩的语句或名家的评论,引出对作品的解读和评析。例如,“‘寄意寒星荃不察,我以我血荐轩辕’,这句诗句始终萦绕在我的心头,读完《狂人日记》,我仿佛明白了鲁迅先生笔下那颗燃烧的心……” 这种开头可以提升文章的文学性和学术性。

无论选择哪种开头方式,都需要做到简洁精炼,避免空话套话,做到既能吸引读者,又能准确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。

二、 结尾的技巧:画龙点睛,升华主题

读后感结尾如同文章的“收束”,它需要对全文进行总结,升华主题,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。优秀的结尾,不仅能够使文章结构完整,更能使读者的思考延续下去。常见的结尾方式包括:

1. 总结式: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,重申中心论点。这种方式简洁明了,适合篇幅较短的读后感。例如,“总而言之,《活着》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和震撼人心的故事,深刻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与生命的脆弱,值得我们反复回味。”

2. 升华式:从作品中获得的启示,升华到更广阔的社会现实或人生哲理。例如,可以将作品中的人物命运与现实社会现象相结合,从而得出更深刻的结论。例如,“《边城》中翠翠的爱情悲剧,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与社会的残酷,也让我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了更深的思考。”

3. 展望式: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,或对作品的后续影响进行预测。例如,“《三体》的成功,不仅开启了中国科幻小说的新篇章,也为我们对宇宙的探索提供了新的视角。”

4. 抒情式: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悟,使文章更具感染力。例如,“读罢《红楼梦》,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与惋惜,仿佛自己也经历了一场盛衰荣辱的梦境。”

需要注意的是,结尾要避免与开头重复,要力求新意,使读者感到意犹未尽。同时,结尾也需要简洁明了,避免拖泥带水,做到自然收束。

三、 开头与结尾的呼应:相辅相成,锦上添花

一篇优秀的读后感,开头与结尾并非孤立存在,它们之间应该相互呼应,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结构。例如,如果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主题,结尾可以对设问进行解答,或者提出新的思考;如果开头引用了书中的名句,结尾可以再次引用或回应这句名句,以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。这种呼应,能够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,主题更加突出,也能够增强文章的艺术性和感染力。

四、 结语

读后感写作,不仅是对阅读内容的简单复述,更是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和个人感悟的表达。优秀的读后感,离不开精妙的开头和恰到好处的结尾。掌握开头和结尾的技巧,能够提升读后感的整体质量,使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,从而更好地展现个人的阅读理解和思考深度。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,让大家在读后感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2025-07-15


上一篇:百万英镑:身份、尊严与人性的深度解读

下一篇:木偶的良心与人的虚伪:细读《匹诺曹》的中国式解读